(学术型)
一、专业简介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民族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08年批准,于2009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研究生29人。
本专业学位点现有教师队伍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占100%。另有外聘导师3人。
本专业导师组主要成员情况如下: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备注
| 龙春林
| 教授
| 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
| 导师组长
| 冯金朝
| 教授
| 植物生态学,民族生态学
| 成员
| 薛达元
| 教授
| 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成员
| 孟秀祥
| 教授
| 动物学与保护生物学
| 成员
| 王俊丽
| 教授
| 植物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
| 成员
| 夏建新
| 教授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成员
| 周宜君
| 教授
|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 成员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民族生态学专业是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本专业的主要特色是立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研究传统生态学知识、生物资源传统利用、传统土地利用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为传统生态系统的维护、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培养目标
1.政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专业学习要求
民族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1)系统学习民族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熟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基本方法。
(3)具有使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4)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掌握一定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完成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格守科研道德,崇尚科学精神,具有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6)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7)能够及时将研究结果总结发表,并撰写毕业论文、完成答辩。
3.就业目标
民族生态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民族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主要就业部门包括与民族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可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社区发展和研发工作。
三、研究方向
1.民族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
本方向将针对我国各民族丰富的传统生物学知识,立足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生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文化人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药物化学、分子标记技术等),调查和发掘我国各民族传统管理和利用的生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对这些生物资源及传统知识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价。为保护传统生物学知识和传统遗传资源提供理论及科学依据,为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储备,对我国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我国各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2.传统生态学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方向重点调查和研究我国各民族的传统生态学知识,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影响。采用民族生态学、生态学、文化人类学、保护生物学、民族植物学等学科手段,对各民族的传统生态学知识进行调查、收集、编目、分析和研究,揭示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的影响。为保护和利用传统生态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为把传统生态学知识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典型事例和模式,对我国极其丰富的传统生态学知识的保护、对各民族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有效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少数民族重要物种的生态学或生物学基础
本方向主要针对各民族传统利用的重要生物物种,结合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如干旱、低温、盐碱化、高海拔等),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分子遗传学、分子生态学、基因组学等手段,探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管理方式对这些重要物种产生的影响,探索这些生物物种与特殊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管理和持续利用这种重要物种、揭示这些重要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4.环境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本方向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民族生态学、地理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利用GIS、参与式评估以及环境分析手段,开展环境资源调查、环境模拟与评价、自然资源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环境资源管理、土地利用方式、环境污染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和方法,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资源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四、培养方式
1.民族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
研究生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并有义务和责任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指导和经费支持,负责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发表科研论文等。
在民族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质量检查、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完成情况的审定和考核、研究生毕业资格的审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负责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的督促和检查。
2.民族生态学专业采用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实践活动与开展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求指定参考书目、文献资料,采用课堂讲授、学生阅读自学、综述报告、学术讨论等多种形式;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
3.考核
民族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在修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通常在第二学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科研能力等。考核合格者可以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学习,作肄业处理。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考核在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实验(或调查、文献研究)以及撰写工作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可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考核和答辩须经导师同意,并由导师指导小组批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上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之后上报学校。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
民族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2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
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和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
六、课程设置
民族生态学专业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将来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民族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如下:
(1)公共必修课共6学分,包括第一外国语、政治理论课。
(2)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语言基础课两种类型。至少选修其中的政治理论课1学分。
(3)专业必修课共19学分,分为学科基础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课(2门,4学分)、学科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5门,15学分)。
(4)专业选修课设置不少于7门,共14学分。研究生根据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要求,至少选修其中4门,共8学分。
(5)补修课是根据民族生态学专业的具体要求,针对以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补修相应本科阶段必修课程不少于2门,其学分不列入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的总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公共必修课
| S0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2
| 考试
| S00011
| 硕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
| 144
| 4
| 1、2
| 公共选修课
| S0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2
|
| S00012
| 硕士研究生第二外国语
| 36
| 2
| 2
| 专业必修课
| S21012
| 生物学研究方法
| 36
| 2
| 1
|
| S21013
| 生物统计方法
| 36
| 2
| 1
| S21301
| 民族生态学
| 54
| 3
| 1
| S21302
| 民族植物学
| 54
| 3
| 1
| S21003
| 保护生物学
| 54
| 3
| 1
| S21304
| 法学概论
| 54
| 3
| 1
| S21004
| 生态学研究方法
| 54
| 3
| 1
| 专业选修课
| S21306
| 植物生态学
| 36
| 2
| 2
| 根据导师和导师组意见选修,不少于8学分
| S21307
| 植物分类学
| 36
| 2
| 2
| S21308
|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
| 36
| 2
| 2
| S21005
| GIS技术与生态规划
| 36
| 2
| 2
| S21310
| 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 36
| 2
| 2
| S21007
| 分子生态学
| 36
| 2
| 2
| S21312
| 植物资源学
| 36
| 2
| 2
| S21008
| 天然产物化学
| 36
| 2
| 2
| S21009
| 药物化学
| 36
| 2
| 2
| S21315
| 分子标记技术
| 36
| 2
| 2
| S21316
| 科学研究方法
| 36
| 2
| 2
| S21317
| 环境资源管理
| 36
| 2
| 2
| S21318
| 环境法
| 36
| 2
| 2
| S21319
|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 36
| 2
| 2
| S21320
|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 36
| 2
| 2
|
| 补修课程
|
| 植物生物学
| 跨学科、同等学力考取者须补修,不计学分。
|
| 动物生物学
|
七、必修环节
民族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须进行以下方面的必修环节:
1.社会实践:至少完成36学时社会实践,记1学分。实践内容包括辅助教学、辅助科研和社会调查等三种类型;时间一般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完成并提交总结报告,并由导师给出成绩(百分制)。
2.学术讲座:至少参加由民族生态学专业、学院和学校举行的学术讲座10次,不记学分。
3.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但不得迟于第四学期。开题未通过者可延期1-3个月再次开题。
八、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民族生态学专业要求撰写学术性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学位论文须具备以下方面内容:
1.研究目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3.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或研究地区、研究材料)
4.研究结果
5.结论、讨论和建议
6.参考文献(至少50篇,其中至少20篇为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7.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考核在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实验、调查以及撰写工作后进行,考核合格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考核和答辩须经导师同意,并由导师指导小组批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上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之后上报学校。
九、专业必读文献
序
号
|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月
| 1
|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 林耀华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7
| 2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费孝通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9
| 3
|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 宋蜀华、白振声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8
| 4
| 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
| 宋蜀华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9
| 5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 徐万邦等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6
| 6
| 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
| 田继周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6
| 7
| 民俗学概论
| 钟敬文等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8
| 8
| 民俗学原理
| 乌丙安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1
| 9
| 社会学概论
|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4
| 10
| 西方文化史
| 沈之兴等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7
| 11
| 世界文化史
| 裔昭印等
| 华东3451515新时代赌场出版社
| 2000
| 12
| 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
| 夏建国
| 武汉测绘科技大
| 2000
| 13
|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
| 郑晓云
| 中国社科出版社
| 1992
| 14
|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 于琨奇等
| 科学出版社
| 1999
| 15
| 中华民族
| 田晓岫
| 华夏出版社
| 1991
| 16
| 中国民族概论
| 宋蜀华、陈克进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2001
| 17
| 中华文化通志
| 编委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8
| 18
| 文化人类学
| 林惠祥
| 商务印书馆
| 1991
| 19
| 社会学是什么
| 邱泽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20
| 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
| 何星亮
| 商务印书馆
| 2003
| 21
| 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
| 陈灵芝、马克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 22
| 植物生物学(第二版)
| 杨 继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
| 23
|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
| 阮晓等
| 科学出版社
| 2010
| 24
|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 国家环保总局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8
| 25
| 生态学
| 李博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
| 26
| 植物生理生态学
| 蒋高明等
| 科学出版社
| 2005
| 27
| 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
| 马世骏主编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1991
| 28
| 生态学基础
| E.P. Odum著,孙儒泳译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1
| 29
| 植物生态的数量分类方法
| 阳含熙等著
| 科学出版社
| 1981
| 30
| 应用民族植物学
| 裴盛基、龙春林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1998
| 31
| 侗族传统社会林业研究
| 龙春林、杨昌岩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03
| 32
| 民族植物学
| 裴盛基等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08
| 33
| 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裴盛基、龙春林
| 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
| 2008
| 34
|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
| 龙春林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35
| Selected Guidelines for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A Field Manual
| AlexiadesMN
| New YorkBotanical Garden
| 1996
| 36
| Ethnobotan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Cotton CM
| John Wiley & Sons
| 1996
| 37
| Ethnobotany: A Methods Manual
| Martin GJ
| Chapman & Hall
| 1995
| 38
| Plants and People of the Golden Triangle
| AndersonEF
| Dioscorides Press
| 1993
| 39
| 全球环境展望
| UNEP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系列
| 40
|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
| 薛达元等著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41
| 民族地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案例研究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42
| 民族地区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惠益分享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43
| 民族地区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技术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44
|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45
|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现状与保护
| 薛达元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5
| 46
| 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 薛达元 等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1
|
|